民研計劃發放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 (2020-06-16)

2020年6月16日香港民意研究所發佈會 – 傳媒參考資料

發佈會回顧

詳細結果

 2020616 新聞公報

民研計劃發放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

特別宣佈

  1. 香港民意研究計劃(香港民研)前身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公報內的「民研計劃」指的可以是香港民研或其前身港大民研。
  2. 香港民研今日發放的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是本年7月1日前發放的最後一次,未來會否繼續,要視乎公眾是否支持。

公報簡要

民研計劃於六月初由真實訪問員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了1,002名香港居民。最新結果顯示,以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計,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數字對比半年前全部沒有明顯變化,但「中華民族一分子」和「中國人」的認同感就分別創2007年和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低,重要性和認同指數則創2008年有紀錄以來新低。如果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數字對比半年前同樣沒有明顯變化。調查的實效回應比率為64.3%。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的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評分誤差不超過+/-3.1。

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1-4/6/2020
調查方法 由真實訪問員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問
訪問對象 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
成功樣本數目[1] 1,002 (包括503個固網及499個手機樣本)
實效回應比率[2] 64.3%
抽樣誤差[3] 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評分誤差不超過+/-3.1
加權方法 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的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統計數字來自《二零一九年年中人口數字》,而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及經濟活動身分統計數字則來自《香港的女性及男性 – 主要統計數字》(2019年版)。

[1] 數字為調查的總樣本數目,個別題目則可能只涉及次樣本。有關數字請參閱下列數表內列出的樣本數目。

[2] 民研計劃在2017年9月前以「整體回應比率」彙報樣本資料,2017年9月開始則以「實效回應比率」彙報。2018年7月,民研計劃再調整實效回應比率的計算方法,因此改變前後的回應比率不能直接比較。

[3] 此公報中所有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各自計算出的誤差範圍會包含人口真實數字。由於調查數字涉及抽樣誤差,傳媒引用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在引用評分數字時,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

最新數據

關於香港市民各項身分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4-7/6/18 3-6/12/18 17-20/6/19 4-10/12/19 1-4/6/20 最新變化
樣本數目[4] 564-682 543-607 607-692 596-677 575-690
回應比率 56.3% 54.6% 58.7% 62.8% 64.3%
最新結果[5]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香港人 認同感 8.54[6] 8.34 8.61[6] 8.51 8.57+/-0.18 +0.07
重要性 8.30[6] 8.02[6] 8.46[6] 8.42 8.34+/-0.20 -0.08
認同指數 83.0[6] 80.8 84.6[6] 82.6 83.1+/-1.9 +0.5
亞洲人 認同感 8.16[6] 8.07 7.69[6] 7.82 7.83+/-0.21 +0.01
重要性 6.99 7.05 6.64[6] 6.79 6.89+/-0.23 +0.11
認同指數 74.1 74.1 70.1[6] 70.9 72.3+/-2.0 +1.4
世界公民 認同感 6.61[6] 6.86 6.89 7.06 6.93+/-0.25 -0.13
重要性 6.30 6.49 6.53 6.63 6.64+/-0.26
認同指數 63.5[6] 65.6 66.2 66.7 66.6+/-2.3 -0.1
中華民族
一分子
認同感 7.10 6.98 6.27[6] 6.46 6.25+/-0.31 -0.21
重要性 6.68 6.67 5.96[6] 5.99 5.89+/-0.32 -0.10
認同指數 68.0 67.3 60.2[6] 60.7 59.2+/-3.1 -1.5
中國人 認同感 6.89 6.59 5.87[6] 6.12 5.74+/-0.29 -0.38
重要性 6.67 6.19[6] 5.54[6] 5.63 5.50+/-0.30 -0.13
認同指數 66.6 62.4[6] 55.2[6] 57.3 54.6+/-3.0 -2.7
中華人民
共和國國民
認同感 5.85 5.91 4.82[6] 5.24[6] 4.90+/-0.32 -0.35
重要性 5.68 5.68 4.79[6] 4.99 4.77+/-0.32 -0.21
認同指數 56.3 57.1 46.2[6] 49.6 46.8+/-3.1 -2.8

[4] 民研計劃在2020年3月前彙報的次樣本數目為加權數字,2020年3月開始則以原始數字彙報。

[5] 「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和重要性評分的幾何平均數再乘以10。若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性評分之數據,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性平均分所取代。

[6] 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是否有實際用途或意義,而不同調查的加權方法亦可能有所不同。

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結果顯示,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評分分別為8.57、7.83、6.93、6.25、5.74及4.90。重要性評分則分別為8.34、6.89、6.64、5.89、5.50及4.77。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和重要性評分的幾何平均數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最新數字分別為83.1、72.3、66.6、59.2、54.6及46.8。以上數字對比半年前全部沒有明顯變化,但「中華民族一分子」和「中國人」的認同感就分別創2007年和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低,重要性和認同指數則創2008年有紀錄以來新低。

至於採自行之已久的「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提問方式的調查結果,則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4-7/6/18 3-6/12/18 17-20/6/19 4-10/12/19 1-4/6/20 最新變化
樣本數目[7] 614 585 643 577 602
回應比率 56.3% 54.6% 58.7% 62.8% 64.3%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41% 40% 53%[8] 55% 50+/-4% -5%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18%[8] 15% 11%[8] 11% 13+/-3% +2%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分之比率
39%[8] 43% 36%[8] 32% 36+/-4% +4%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67% 66% 76%[8] 78% 75+/-4% -2%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30% 32% 23%[8] 21% 24+/-3% +3%

[7] 民研計劃在2020年3月前彙報的次樣本數目為加權數字,2020年3月開始則以原始數字彙報。

[8] 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是否有實際用途或意義,而不同調查的加權方法亦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有50%稱自己為「香港人」,13%自稱為「中國人」,11%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而25%則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換言之,75%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24%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36%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 (即回答「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以上數字對比半年前同樣沒有明顯變化。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開始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將每日大事記錄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後成為「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4-10/12/2019,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1-4/6/2020,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

4/6/20 六四悼念活動於多區進行
3/6/20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與林鄭月娥會晤
29/5/20 特朗普公布有關中國及香港的新措施,並指中國以「一國一制」取代「一國兩制」
28/5/20 全國人大通過訂立港區國安法
27/5/20 反國歌法及國安法示威中逾360人被捕
24/5/20 反國安法遊行於港島舉行,逾180人被捕
22/5/20 國安法實施後將有中央政府國安機構駐港
21/5/20 全國人大將審議港區國安法
20/5/20 台灣總統蔡英文宣誓就職
18/5/20 李慧琼當選立法會內會主席
16/5/20 考評局通識科兩經理辭職
15/5/20 監警會發表報告指沒有任何證據顯示8.31太子站事件中有人死亡
8/5/20 立法會內會發生衝突,11名民主派議員被逐離場
28/4/20 政府宣布跨境學童及特定商務客入境可豁免檢疫
21/4/20 港澳辦刊登多篇聲明批評郭榮鏗
18/4/20 李柱銘、黎智英等15名民主派人士被捕
15/4/20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指香港要維護國家安全
14/4/20 林鄭月娥指港澳辦及中聯辦沒有干預香港事務
13/4/20 港澳辦及中聯辦批評立法會議員郭榮鏗
27/3/20 政府宣布禁4人以上公眾聚會
23/3/20 政府禁止非港人由機場入境
17/3/20 政府宣布所有海外國家來港人士需隔離14日
8/3/20 警方深夜拘捕17人涉嫌製作爆炸品
4/3/20 政府首批包機接回滯留湖北港人
29/2/20 美國國務院及多名議員對黎智英、李卓人及楊森被捕表示關注
28/2/20 警方拘捕黎智英、李卓人及楊森
19/2/20 鑽石公主號郵輪首批港人乘坐包機回港
13/2/20 夏寶龍被委任為港澳辦主任
5/2/20 政府宣布經中國大陸來港人士將需隔離14日
3/2/20 政府宣布進一步關閉關口
1/2/20 醫管局員工陣線通過罷工
28/1/20 政府宣布局部封關
27/1/20 政府限制湖北居民及曾赴湖北者入境
22/1/20 香港現兩宗「高度懷疑」武漢肺炎個案
19/1/20 中環集會演變成警民衝突
11/1/20 蔡英文勝出台灣總統選舉
4/1/20 駱惠寧被委任為中聯辦主任
1/1/20 民間人權陣線舉辦元旦大遊行
31/12/19 除夕夜多區出現示威抗爭活動
28/12/19 來自中國大陸的旅行團數量大跌
25/12/19 聖誕節期間多區出現示威抗爭活動
16/12/19 林鄭月娥到北京述職
11/12/19 監警會國際專家小組全體退出
8/12/19 民間人權陣線指約80萬人參與國際人權日遊行

數據分析

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以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計,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數字對比半年前全部沒有明顯變化,但「中華民族一分子」和「中國人」的認同感就分別創2007年和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低,重要性和認同指數則創2008年有紀錄以來新低。

如果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數字對比半年前同樣沒有明顯變化。

Click to access the login or register cheese
Google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