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快訊:問與答

2024-02-28

編者按:香港民研近日收到傳媒查詢,問及一旦《基本法》23條立法對民研工作的影響。我們現將相關答案件整合發放,以作公眾教育之用。

問題(經簡化及修改)

Q1:香港民研過去及現在有否收取海外資金或捐款作為營運經費?在23條立法後,會否避免收取海外資金或捐款?

Q2:香港民研過去及現在有否與外國或國際機構合作?在23條立法後,會否避免與外國或國際機構合作?

Q3:就政府建議引入的「境外干預罪」,會否擔心香港民研的研究及調查項目被指觸犯有關法例?香港民研的營運會否因應23條立法作出改變?

香港民研回覆

A1:香港民研從來沒有收取海外政治獻金,故此23條立法對我們應該沒有影響。研究隊在香港大學工作的時候,我們完全遵守大學的財務指引和行政規條,所有運作都公開透明,與海外機構合作的研究項目,亦一律在研究報告中仔細說明。我們不會改變這個行之有效的做法。

A2:香港民研一向奉公守法,所有與國際機構合作的項目,都會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以前如是,以後也會如是。我們認為,香港應該繼續保持甚至加強自己的國際地位,這是服務社會、國家、民族和全世界的最好方法。眼前的困境,是基於多種歷史、文化、政治和社會原因,情況總會改變。自絕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將難以由治及興。

A3:香港民研會以最負責任的態度,避免觸犯法律法例。我們會小心審視法庭案例和專家意見,訂立更多內部守則和管理系統,避免觸碰紅線。我們期待,政府部門和法律專家設立具公信力的免費諮詢服務,為市民提供可靠的法律意見。我們更加期待,有關部門以科學方法蒐集更多真實的民意數據,了解市民的真正憂慮。

2023-12-12

編者按:香港民研近日收到傳媒查詢,問及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有關港人身分認同感的調查。民研認為有關查詢有助市民了解世界民研的發展,於是把相關問答整合發放,以作公眾教育之用。

問題(經過簡化及修改)

皮尤研究中心於2023年12月4日發表一項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及香港現況議題的民意調查結果,作為「東亞宗教」調查系列之一部分,而此調查系列旨在研究宗教轉變對全球各社群的影響。有關香港調查在2023年6至9月進行,並以隨機電話抽樣方式訪問了2,012名18歲以上的受訪者。

Q1:香港民研對外間調查機構接手研究港人身份認同有何感受,以及如何分析當中結果?

Q2:皮尤在構思及實際進行調查時有否與香港民研以任何形式合作?

香港民研回覆

A1:香港民研歡迎所有本地及非本地專業機構於香港進行任何民意研究,因為擁有愈多科學數據對社會發展愈有幫助。事實上,香港民研仍會繼續進行身份認同感調查,每半年一次,只不過是由年初開始,停止免費發放有關調查結果及數據而已。任何研究人士其實可從「香港民研數據查冊平台」下載相關數據(包括免費及付費項目),與皮尤調查結果互讀。我們留意到皮尤研究身份認同的調查字眼與香港民研有所不同,因此,即使他們的調查結果能為國際學術研究作出一定貢獻,也未能取代香港民研就相同議題自1997年起所作的系統性研究。香港民研確信可在國際民研領域手執牛耳,可惜香港社會在民研自由和專業的領域正在倒退,極之可惜。公眾人士可瀏覽pori.hk免費查閱香港民研於2023年7月前所進行有關香港人身份認同調查之數據。至於身份認同調查在2023年7月後的數據已上載至「香港民研數據查冊平台」,供各界徵購。

A2:香港民研沒有參與上述研究。然而,民研與皮尤一直維持友好關係。香港民研主席兼行政總裁鍾庭耀現正擔任世界民意研究學會主席,他致力於國際領域推廣自由及專業的民意研究。香港民研對有關國際合作保持開放態度。

2023-06-29

編者按:香港民研近日收到多個傳媒查詢,内容都是關於我們初步決定取消部分定期調查或不公開發表。我們現將相關問答整合發放,以作公眾教育之用。

問題(經過簡化及修改)

Q1:民研提及「回歸系列、身分認同、兩岸問題、世界視野、六四事件、議員評分、部隊民望和部份社會指標等」, 它們是被取消還是不作公開發表?

Q2:在餘下未受影響的指標中,特首、司長及政府民望、施政報告及預算案反應等,目前估計是會繼續定期進行及發布?特首及政府民望的發佈頻率,也會否有改動?

Q3:取消部分調查或不公開發表結果,主因是什麼?

香港民研回覆

A1:我們初步的決定,是把上述調查系列全部轉作內部參考、學術研究和付費服務之用,不作公開發表。但是系列中可能有部份題目,不再使用,即是取消。

A2:初步決定,上述調查系列將會繼續進行,數據繼續公開,但頻率未定。

A3:香港民研在每年的五六七月,都會檢討運作和重新定位,今年也不例外。我們會考慮社會對民意數據的需求、香港社會的發展歷程、香港民研在推動科學與民主的角色和所有風險評估,屬於一籃子整體考慮。

2023-06-12

編者按:香港民研近日收到多個傳媒查詢,内容都是關於我們因應相關政府部門經過風險評估後的建議,取消發布「六四週年調查報告」。我們現將相關問答整合發放,以作公眾教育之用。

問題(經簡化及修改)

Q1:哪個政府部門與香港民研聯繫過?

Q2:他們就調查報告的發佈有何建議?

Q3:「風險評估」是否與《國家安全法》或《煽動條例》有關?

Q4:香港民研會否考慮之後再發佈有關調查報告?香港民研會否繼續進行明年的六四事件調查?

香港民研回覆

A1:該部門認為以「政府部門 」的名義即可,傳媒及公眾可自行查詢。

A2:他們建議我們不要公佈有關調查報告。

A3:有關部門沒有向我們告知詳情,我們亦沒有詢問。我們尊重有關部門的評估,但不等於我們會在得悉所有細節後,會認同他們的評估。

A4:我們在知悉有關風險評估前,其實已經開始檢視和策劃民研在今年7月1日之後的運作。我們可能會繼續進行一些追蹤調查,又或改變一些題目只供學術研究或內部參考,又或停止某些調查。目前我們尚未決定六四事件調查的去向。

2023-02-10

編者按:香港民研於2023年2月2日收到一位研究員的查詢,内容與我們的公開原始數據有關。我們現將相關問答公開,以作公眾教育之用。

問題(經簡化及修改)

Q1:民研如何抽取次樣本?有何必要?

Q2:為何有那麼多個案有缺數?是否代表受訪者沒有被問到相關問題?

Q3:甚麽是「評分人數」?與次樣本數目有何分別?

Q4:有沒有編碼簿(codebook)可提供?

香港民研回覆

A1:在使用抽取次樣本(subsampling)方式處理一條問題時,我們通常會設定抽取機率為0.5或0.6,讓系統隨機抽取該比例的受訪者回答該問題。做法可縮短問卷的實際長度,避免受訪者回應疲勞(respondent fatigue),並減低因受訪者拒絕回應所造成的統計偏差(non-response bias)。

A2:如沒有任何數值,一般代表受訪者沒有被問到相關問題。數值「-99」則代表我們有問該問題,但受訪者沒有回答。一般而言,不提問的原因有兩種。其一,是上述的抽取次樣本方法引起。另一原因,則是受訪者早前的回應,已顯示相關問題並不適用。例如,當我們知道受訪者於香港出生,我們便不會問「你來了香港多少年?」

A3:評分題目的「評分人數」只包括能夠給出一個實際分數的受訪者。而我們的「次樣本數目」,則包括所有被問到該問題的受訪者,當中包含給出非分數答案如「唔知/難講」的受訪者,以及拒絕回答的人。

A4:我們以sav及csvy格式提供的數據集已包含每個變量的描述和問題字眼,以及所有變量中可能出現的數值所代表的意思。

2022-09-30

編者按:香港民研在9月22日收到一封署名「小飛魚媽媽」的市民電郵來信,內容談及該位媽媽對強制兒童接種疫苗的擔憂,香港民研現把電郵及回覆刊登。

市民來函

哪裡是香港小小運動員的出路?

本人是一位游泳健將的母親,在剛過去的一個多星期我和很多小運動員家長同樣面對一個艱難的抉擇。

政府較早前宣佈5至11歲兒童必須在9月30日之前打第1劑疫苗,之後在11月30日起前必須完成兩劑疫苗注射。

很多家長看到這報導後都感覺非常惋惜。我得知很多小朋友從來都沒接種過疫苗而且大部分小朋友人將來亦不希望接種疫苗。

包括我在內都覺得進退兩難,而且我聽聞很多家長現在亦只能選擇離開香港,前往一些不須強制接種疫苗的國家繼續生活。

...閱讀更多本身我大女亦是一位游泳健將,她非常熱愛游泳這項活動,而且亦曾經屢次獲獎,她從小就希望長大後能代表香港游泳隊參賽,代表香港贏取獎牌為港爭光 。

不幸地在這短短的一個多星期,我看到很多有潛質及質素的年輕運動員都選擇盡快離開香港,我感覺十分難過,可惜。

再者我看到很多新聞特別是報道經濟發展的議題,鄰近地區不斷地發動挖角潮,導致很多香港的專業人才,受過高等教育及高收入人士離港,這對香港不同領域的長遠發展影響深遠 。

香港永遠是我們的母港,我們不想離開這片美好的家園。

最後希望香港民意研究所能夠幫幫我們這些家長做一個全面性的研究,藉此能讓大家了解我們這群家長的擔憂,謝謝。

小飛魚媽媽

民研回覆

小飛魚媽媽:

謝謝你的來函,讀後百感交集。

香港民意研究所要進行一個關於小朋友接種過疫的研究,恐怕並易事。倒不如我們把你的函件,在抹去電郵地址後公開討論,集思廣益。

明天9月23日,剛好是我們每月一次有關民生問題的記者招待會,當中會討論香港疫情。我把你的函件交給評論員自由討論,看看他們的意見,效果可能更好。

方便的話,請你回覆這個電郵,甚或把你的WhatsApp號碼傳給我們,方便聯絡。我們的記招在明天下午2:30進行,如果你有其他想法,請及早通知。

鍾庭耀謹覆

編者再按:
香港民研記招剪輯(來信部分):https://youtu.be/1Ssu8VJDkWI
言責論者自負,與民研無關。

2022-08-03

問:為什麼香港民研在比較歷任特首和港督,在上任時的民望數字時,採用單次調查的數字,而非首個月的平均數字?

答:在民研最新發放的新聞稿以及社交媒體的推文中,民研比較了特首李家超和所有前特首以及彭定康的第一次民望評分,用意是開局一刻與開局一刻的比較。如果是使用多次調查的平均分,則可能把「開局」的概念模糊化。況且,讀者在民研的網頁上,可以隨意選擇按次評分、按月平均評分、或者半年總結評分,各取所需。需要說明,以往多個特首在上任之前,民研便已進行民望調查,但今年只有一個候選人,上任前又沒有廣泛的民間互動,所以民研亦沒有進行候任特首民望調查,這是民意研究上的損失。

Click to access the login or register cheese
Google Translate »